瀚海狼山:99米长机炉舱的焊缝特殊外,核动力还有第2个要求

2020-08-21 12:08:33   




7大缝隙加起来的总长不超过29米。这样入坞大船的水线总长就是321米,如果算355米减扣,则是惊人的326米,因此无论怎么算,都在福特级的318米水线长度之上,真的是一艘大船。那么如此巨大,是核还是常?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根据焊缝说过了是常规动力。这个问题还要再解释一下。尼米兹级的后期批次,比如杜鲁门号的机炉舱长度大约是96米,到了福特级上又扩大到99米左右。在纽波特纽斯的650的超长干船坞内建造这两种航母时。都是采用的塔式建造法。塔式建造法造航母,一定要让作为全舰船底的几何中心,也是全舰重心的机炉舱龙骨段船壳底板先入坞。然后以这段龙骨为中心,前后左右上下再搭建其他模块。逐步形成一艘航母的的完整舰体。其实17舰也是按照这个程序搭建成型的。目前全球所有航母的机炉舱段。



长度基本都不超过100米,但是重量却很大。完全建成后的福特级航母,空船自重,也就是不加入任何燃料、物料、飞机、武器弹药和压舱水的自重接近6万吨。而仅仅搭建完成的机炉舱部分,就有3万吨以上的自重。因此全舰的重心就在机炉舱部分。航母飞行甲板那么大的外飘,在台风中都能保持稳定,关键就是全舰重心仍然在水线以下的机炉舱段。机炉舱部分之所以如此之沉重,主要就在于核动力包、蒸汽轮机和大型变速齿轮箱等超重的设备都集中在这里。另外龙骨段甲板里面还有燃料箱和水箱。船壳、反应堆、机械设备和压舱液体一起加起来,自然就超级沉重了。核动力的这100米的机炉舱有超过3万吨。常规动力的,例如小鹰级的这部分也有2万吨以上的自重。都是作为全舰的压舱重心存在。



不论是尼米兹级后期批次还是福特级批次的2个反应堆的堆芯,本身并不是很大。基本可以看成一个3米直径,6米多高的金属大罐。但是核动力堆芯的外保护箱却很大。可看成一个长宽高至少都是15米的立方体。这个保护箱的自重也很惊人。因为其外壳基本由很厚的铅层制造;铅层可以隔绝辐射。为此需要在这两个上面安装了反应堆和保护箱,各自为15米以上的机炉舱底板部分,不能有横向贯穿的大焊缝。也就是2个核堆芯和外面保护箱下面舰体的龙骨段的双层钢板。尽量是一整块成型的。而且100米长的龙骨段船体底板,也是整体焊接好再一起吊装入坞,然后再在这块整板的上面,吊入和安装核动力系统。而目前大船的机炉舱段,虽然也接近100米长度,却基本是由至少6个分模块拼装起来的,甚至还有2大焊缝没有合拢。这等于说如果现在要往里面吊入核动力堆芯和外保护箱,几乎无可避免下面要有1道甚至2道横向贯穿的新焊缝。这显然是绝对不达标的。



第二个绝对的理由,在于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论尼米兹级还是福特级,其机炉舱段其实相对比较靠前。也就是前反应堆已经位于靠近全船的前半段。而常规动力航母,机炉舱整体明显更靠后。前4台锅炉,距离全船横向中线点并不远。换句话说。核动力航母的2个动力包,彼此距离比较大。而常规动力的8台锅炉则明显更集中更靠后。这是因为8台锅炉的自重连两个核动力包的一半都没有。因此可以放置的距离比较近。而核动力堆芯加防护外壳自重太大,每套都有1万多吨。必须在全舰纵轴的龙骨上布置的距离远一些,否则过于集中到一起,会直接压的龙骨全面变形。而看现在已入坞的大船,前后2个主动力舱的位置,基本都在全舰纵轴中心点的后面,这就再次否认了是非常规动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