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对美国炮兵的启示
2024-10-06 23:02:35
斯大林称炮兵是“战场之王”。东线德军最怕苏联炮兵的万炮齐鸣,然后才是T-34坦克的钢铁洪流。
美国炮兵曾经是很厉害的。据志愿军老兵说,他们不怕轰炸,不怕坦克,更不怕美国步兵,但对美国炮兵有点怵头。美国炮兵指挥厉害,响应和转移火力快,射击准确,加上不惜炮弹的“打格子”,对只见识过日军和国军炮兵的志愿军印象深刻。
现在的美国炮兵不厉害了,甚至可说在乌克兰战场上现原形了。最大原因当然是因为空中优势太发达,炮兵的地位下降。但乌克兰战争教美国陆军重新做人,现在要重新评估炮兵的作用了。
美国炮兵甚至相比北约盟军都落后了,而且偏门了。在冷战高峰的1963年,美国推出M109自行榴弹炮,马上成为各国的范本。M109首次具有全封闭的装甲炮塔,提供良好的弹道防护,还提供核生化防护,这是冷战刚需。
图片
60年后,M109依然是美国陆军唯一的自行榴弹炮,尽管已经更新到A7标准。炮管依然是39倍口径,落后于时代至少30年。俄罗斯2S35在10年前就是52倍口径,射程超过70公里。德国PzH2000更早实现新一代长身管。美国陆军在2018年开始研制M109A8,计划采用58倍口径炮管,射程也要超过70公里,未来将超过100公里,不过装备还需要时日。考虑到美国各军兵种都在换装、扩军高峰,M109A8是否排得上号是个问题。
美国陆军当然不是什么都不干,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方面,M109A7还是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耳聪目明要紧,炮弹落不到敌人的头上要命。
在乌克兰战场上,“海玛斯”成为乌军炮兵的镇宅神器,最大优势还不在于大口径火箭弹的威力,而是射程。“海玛斯”的基本射程就是70公里。
另一方面,法国“凯撒”、瑞典“弓箭手”显示了轮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机动性的优势。在有良好路网或者地势平坦的战场,轮式155炮在速度、行程、隐蔽方面都有独特优势。轮式车辆的速度和行程优势不用多说,重型履带式车辆行动时,不仅噪声大,还尘土蔽日,或者在绿地里压出不可能掩盖的踪迹。轮式车辆在这方面“足迹”就要轻巧得多。
美国在轮式155炮方面直接缺门,连研制计划都没有。
多年来,美国炮兵的重点放到M777轻型榴弹炮,优势在于可以用轻型车辆拖着走,更可以用直升机空中转移,极大增加战场机动性。战场实际证明,轻型车辆能拖着走是好事,但人工放列和收炮毕竟太慢,人工装填也太慢,在反炮兵火力转瞬即至的现在,生存力大有问题。乌克兰战场还揭示了无人机和巡飞弹的问题,极大增加了反炮兵的压力。
图片
人工装填也决定了M777不可能实现新一代自行榴弹炮上普遍具备的“单炮齐射”能力。也就是说,利用先进火控迅速改变弹道高度和发射药包装药,在多发急速射后,确保炮弹在同一目标上同时落地,形成齐射的效果,极大提高火力密度。
直升机空运首先要有CH-47一级的重型直升机,UH-60一级的中型直升机在理论上也可以吊运,但小马拉大车达不到战场上必要的泼辣性和无忧虑操作,实际上不行。更大的问题在于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直升机空运M777就免谈了。但有制空权,为什么不直接动用空中支援火力呢?
在阿富汗,M777用于前出的火力基地。这是小部队控制的山头,得到M777的直接支援,直升机吊运上高山很方便,一旦部署也不需要经常移动发射位置,顶多在小范围里动一下,避免被塔利班锁定和用迫击炮、火箭弹反击。但这是反恐作战的模式,在乌克兰根本不行。有说法早期援助的150门M777已经有100多门被俄军反炮兵火力或者无人机击毁。面对中国,M777更加没法玩了。
美国炮兵的亮点在于“海玛斯”。这是意外的收获,来自冷战时代的中欧战场反坦克和反炮兵压力。反坦克导弹、精确制导武器、武直和战轰还不够,美国陆军需要新型炮兵武器,既有火箭炮的射程、机动性和火力密度,又有身管火炮的精度和火力持续力。这就是MLRS火箭炮,正式型号M270。
图片
这是革命性的火箭炮,完美地达到要求,更重要的是首创模块化。与传统火箭炮采用固定的列管发射器不同,MLRS的发射器是两个发射模块。既便于整体装卸,快速装弹;也便于混合发射不同口径、性质的弹药,比如ATACMS战术弹道导弹。
传统多管火箭炮发射时的火力密度很高,但装填很费时费事。模块化后,装填和火箭炮分开了。火箭炮可以带着装填好的发射模块机动作战,弹药车在后方装填发射模块,等待下一次需要的时候快速更换发射模块,而不需要等火箭炮在发射完后再等待装填。
模块化的优点突出,概念不复杂,难点在于保证模块与底架的适配精度。MLRS毕竟是弹道式火箭炮,发射模块又要便于装卸,又要与发射底架严丝合缝、毫无松动,难度很高。但美国做到了。这还是超级大国很有超级大国腔调的时候。
随着末制导技术的发展,MLRS用上了制导火箭弹,几年前,美国停止了无制导火箭弹的订购,新订的全部为带制导的,或者采用GPS制导,或者采用毫米波、激光、红外末制导。更加极端一点,用火箭弹的发动机作为助推,战斗部换上成熟的SDB小直径制导炸弹,不仅获得现成的精确制导能力,还获得滑翔增程和反斜面的绕回打击能力。
在快反要求下,MLRS轻量化,履带式底盘换成6x6卡车底盘,双发射模块减少到单发射模块,这就是“海玛斯”,正式型号M142。降低的火力密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问题。反正以制导火箭弹为主后,齐射越来越少见,“海玛斯”携带的6发火箭弹都够用一阵子了。成本较低,机动灵活,威力够用,“海玛斯”成为西方陆军的高端标配,乌克兰也得到一批。
对于美国炮兵来说,乌克兰战场是眼下的当务之急,但“决定性威胁”始终是中国。这个决定性还不只是力度上的,更是发展速度和方向上的,所以在英文里叫pacing threat。这个pacing不大好翻译,是从赛车开赛前的引导车pace car来的。赛前pace car绕场一周,所有赛车跟上,但不能超车,所以从这里引出主导速度和节奏的含义。
中国炮兵一直受到最大重视,炮兵是中国陆军第一大兵种。中国炮兵也早就过了“重量不重质”的时代。
52倍口径的传统履带式自行榴弹炮早就列装,轮式155炮更是世界领先,现在模块化的370远火也已经在台海前线亮相。
中国炮兵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从土法上马开始,到“鸟枪换炮”的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梯队。中国远火的射程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达到甚至超过ATACMS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精度也在制导技术的帮助下做到精确的点打击。
但中国炮兵既有量又有质,从集团军属炮兵到旅属炮兵到营属炮兵,体系完整,覆盖全面,数量庞大。乌克兰战争的经验表明,炮兵的数量依然是重要的。
图片
乌克兰战争以来,仅美国就向乌克兰提供100万发炮弹。2023年上半年的美国泄露情报显示,到2023年2月,乌克兰已经用掉了95万发155毫米炮弹,大约相当于美国战前库存的一半。在扎波罗热大反攻之前,乌军还在以每天3400枚的速度消耗,而2月乌克兰155毫米炮弹的库存只有10900发。这个速度只够大反攻前的三天消耗。
在俄军方面,最高峰时一天消耗7-8万发炮弹。有人认为,乌军想要反攻成功,至少需要100万发炮弹。外界不可能知晓乌军现在有多少炮弹,但炮弹不足是肯定的,连美国和北约都供不上,否则美国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运送集束弹药了。
图片
图片
美国正在从自己的压箱底库存里拿出炮弹支援乌克兰,还动员盟国加入,比如要求韩国提供几十万发炮弹。欧盟在2023年3月同意集体出资,在未来12个月内,向乌克兰提供至少100万发炮弹。一年过去了,欧盟再一次说到做不到。
这些都是无制导的铁炮弹。有意思的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战场上,铁炮弹突然成为稀缺物资,或许出于所有人的意料。
炮兵火力制导化是过去20年里最重要的趋势。一发命中额头的子弹比一发50米开外的155毫米炮弹更管用,制导化大量减少弹药消耗,实际上是节约战争成本的。至少这是一段时间以来的共同认知。
但叙利亚和乌克兰战争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弹药当量依然重要,可能比以前更重要了。
现在战场包括野战和城镇。在历史上,野战为主不仅因为野战便于机动和发扬火力,还因为在农业时代,城镇的经济和人口占比较低,可以作为少量坚固节点最后处理。
现在是工业化时代,城镇的经济和人口占比高得多,而且大小城池遍地,经常兼作交通节点,在野战中绕过去、稍后解决不再现实。对于一个城市化达到80%的国家(大部分欧美国家都达到这个水平),如果在战争中见城就绕,意味着80%的人口都少受或者不受战争影响,这样的战争是打不下去的。
街区建筑密集化、钢混化使得“城市堡垒”有了新的含义。155炮弹理论上一发就可以扬掉一座房子,但在实战中,大量建筑被打成骷髅架,依然耸立不倒,继续成为守军的有用掩护。一发入魂是重要的,但要斩草除根,还是需要老老实实拆房。
图片
但拆房不易。钢混结构的坚固程度不是砖混能比,和木构相比更是天差地远。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多少万发炮弹下去,号称废墟,依然墟而不废,硬顶了很长时间。只有更多的炮弹砸下去,确保既墟又废,才最后用围困或者步兵拼血肉拿下来。
由于目标的坚固化、大量化,现代炮兵不仅要有精度,还要有吨位。拼不起制导炮弹,就只有拼铁炮弹。在先进火控的指挥下,铁炮弹对固定目标其实有相当不错的精度,大面积本来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洒水。如果要拆一片房而不只是一个工事,拼制导炮弹是拼不起的,成本太高了。
这就是铁炮弹突然又“吃香”的原因。
对美国炮兵来说,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依然重要,大力提高身管火炮的数量和技术水平更加重要。乌克兰战争还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空中火力支援并不总是可靠,陆军必须在离开空中火力支援的条件下保持战斗力,这就依靠炮兵了。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火力杀伤了。步兵是典型的兵力杀伤手段,坦克是披坚执锐还长上铁脚板的步兵,炮兵才是火力杀伤的主力。
有机编入陆军战斗序列的炮兵还有通信渠道短捷、畅通、直接的优点,呼叫编内炮兵火力支援远比呼叫跨军种的空中火力支援快捷、可靠。视距内目标由伴随炮兵覆盖,浅近纵深目标由间射炮兵覆盖,空中火力支援转向更加擅长的深远纵深目标和后方目标,这比美国陆军传统的班战斗也要呼叫空中火力支援要合理、有效、低成本得多。
美军曾经是战争成本控制的高手,意外吧?军事和经济上的一强独大使得美军忘乎所以,自己都相信了“不差钱”。但中国崛起打破了这种幻觉,美国突然深感一个铜板掰两半用的重要了。
都说台海战争是海空战争,没有陆军什么事。乌克兰战争的另一个教训是:战争胜利的唯一保证来自在地面对敌军的彻底击溃和对敌人土地的彻底占领。人类说到底是陆地上的动物。不把“地气”给断了,战争就难保可靠结束。大国敌人如此,得到大国支持的敌人也如此,只有米洛舍维奇、萨达姆这样的“单干户”有可能在碾压中迫降。
这也是一切美国台海战略最大的死穴,但这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