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实现民族和解,中国能起多大作用?

2018-07-20 15:30:55   

邱林


人们原以为,由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执政后,会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然而,民盟政府根据国情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即首先大力推动民族和解与和平进程,让缅甸结束缅甸百姓造成的内战。

的确,持续近70年的内战已经使缅甸各方意识到,武力解决不了民族武装问题,和平对话、政治解决才是唯一正确的路径。由昂山素季倡议并于2016年8月启动的21世纪彬龙会议暨联邦和平大会,其目的就是尽快结束内战,促进民族和解。这个大会每年召开一次。

第三次会议于7月12至16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缅甸政府、议会、军方、政党和民族地方武装组织(简称民地武装)共700多名代表出席。各方就14项协议条款达成共识。而这些条款将成为旨在实现缅甸永久和平的《联邦和平协议》的第二部分。虽然此次与中国相邻的缅北七家民地武装并未同意签署停火协议,但有关各方仍在积极努力以实现缅甸的永久和平。

在战场上刚打的头破血流的缅甸政府军与缅北七个民地武装能先安静坐下来,能够促成这种和解的局面,自然有缅甸政府的“包容”,但也少不了中国官方在多个场合的居中斡旋和安全保证。

在今年初举行的中国和缅甸外交国防“2+2高级别磋商”第三次会议中,中方重申支持缅方推进国内和平进程,愿根据缅方需要继续发挥“劝和促谈”作用。缅甸当时也对中方工作表示感谢,并希望中方继续协助办好于今年7月召开的第3次21世纪彬龙会议暨联邦和平大会。

缅北七个民地武装应邀参会,是中国积极劝和促谈的结果。缅甸问题分析家貌貌梭上周对《缅甸之光报》说,我们觉得大家都到这里来,一起为缅甸的和平努力,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中国在帮助解决缅甸国内和平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中国只做旁观者,缅甸政府无法独自解决内部分歧的,政府军和民地武装互不信任,如果没有中间人作保证,任何协议都是暂时的缓兵之计,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的。关键是,缅甸是中国的中缅石油管道(缅甸皎漂港至中国重庆)的重要通道,是中国西南在印度洋的出海口,缅甸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很重要。

分析人士认为,缅北民地武装似乎更愿意通过中国这个中间人,与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换句话说,中国正扮演着影响缅甸和平进程的调停者的角色。在缅北边境地区,一些民地武装人员也使用汉语,生活习惯与中国无异。有不少人因此对于缅甸事务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使得部分外国媒体产生疑虑。

事实上,中国参与缅甸实现民族和解,并不意味着干涉别国内政,甚至还会提升一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2014年,在中国政府的调停下,缅甸政府代表同缅北民地武装之一的克钦独立组织在云南瑞丽市召开过数次和谈,并取得实效。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对于缅甸和平进程的调停完全可以更为大胆、有力,完全没必要藏着掖着,这才符合中国外交的新常态。

中国积极参与阿富汗和平进程就是例证。自从北约在2011年开始撤军以来,中方支持“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阿富汗和解进程,由中美牵头的中国、阿富汗、美国、巴基斯坦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四方机制多次举行,中国也出特使与阿政府和塔利班武装接触,多方斡旋以促进阿富汗和平与和解进程。

其实,在新形势下,中国更愿意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更愿意积极主动地促进缅甸内部和解。当然,“不干涉”政策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不可动摇的基石,但是中国的确应该超越口头言辞上的愤慨和谴责,因为中国有更多切实的事情需要做,积极推动和参与缅甸和平进程或许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