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如松:桔与人
2017-11-24 12:49:36
书生手上是一个金黄浑圆的橙子。道士手上却拿着两个。
“这就是著名的秭归脐橙?”书生审视良久,慢慢的把手里的橙子放到桌子上。三年前,书生和道士曾去过赣南寻乌的阿温那里。阿温的橙子很好吃,特别是当地的血橙,内瓤血红,溢香扑鼻,吃起来更是颊齿留香,回味悠长。不过,眼前这个秭归的橙子却似乎没有阿温的橙子手感好,圆润有余,厚重不足,似乎有些轻飘飘的感觉。
“当然,当然,你可以吃一个试试。”道士在掂量一番之后,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开始用桌上的水果刀切橙子。软软的橙皮在锋利的刀刃切割下,嫩黄的汁水瞬时流了出来,“瞧,这种橙子的水分多么丰富。”道士一边切,一边说着,随着他把切过的橙子掰开放到玻璃盘上,整个亭子里顿时充满了一中水果的清纯甜香。果肉还没有入口,似乎你已经感觉到了那种清甜的味道。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书生看着这金黄而多汁,艳丽而香浓的橙子,嘴里突然颂出几句诗。这是当年三闾大夫屈原的《九章·橘颂》中的诗词。其描写的正是这秭归的橙子。橙子的由来书生并不清楚,但他早已经从屈夫子的楚辞中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橙子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千年佳品。
“来来来,别说那些听不懂的,吃,才是王道。”道士拿起一瓣橙子,小心翼翼的把果皮的两端向下弯曲,让果肉和果皮尽量分离。这种橙子的果皮特别的薄,大致也就和一般的桔子皮相仿。果肉更是柔软,所以,道士按照在阿温那里吃橙子的方法并不适合,所以,不但果肉没有分离,反而把汁水弄得满手都是。此时他再也顾不得吃相了,一口下去,用牙齿把果肉撕开咬进嘴里。他的嘴里立刻就充满了芬芳和甜蜜,果然不一样的感觉,果肉细腻柔软,汁水香甜滋润。
“好橙子,好橙子。”道士一边吃,一边赞叹。
“唉,一个出家人,却以吃字当头。。。。。”书生一声长叹,站起身来,走到亭子边,双手扶着栏杆,极目远眺。
这是建在临江一座山峰上的一个亭子,说是江,其实已经可以称作湖了。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秭归境内的江面异常宽阔,正如毛主席诗词“高峡出平湖”,说的正是眼下的这种景色。时光飞逝,斯人远去,这一壮阔的景象伟人已经看不到了,但却正在造福于他的子民万代。
“吃,,,,难道不好吗?”道士正以风卷残云的速度打扫着桌面。还没有忘了吮吸一下自己沾满蜜汁的手指。
“这么一片大好河山,你不去尽情饱览,却把两个眼睛都放到了橙子上,实在可惜。”书生的目光没有离开江面,头也不回的说到。
“哈,我知道你总是喜欢追古思幽,好吧,我就来陪你聊聊、你知道这块土地除了有这样好吃的橙子,还有更好看的美人吗?当然,更有铁骨铮铮的汉子。不错,这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是我自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没有平湖的山水我看过,有了平湖的山水我更看过,不像你,初来乍到啥都新鲜。”原来道士曾在这里生活过。怪不得他对这里的瑰丽山水感觉不大。
“哦,那你对这山,这水,这人,这果有什么感想吗?”书生问
“好看,好吃,有文化底蕴啊、”道士回答的颇为干脆。
“哈哈哈哈哈哈。、、、、、”书生一阵大笑。
“你笑什么?”道士被书生笑得有些心虚,立刻知道,自己不该说什么文化底蕴,这让书生抓住了破绽,如果书生要是追问自己的文化底蕴的妙处,自己还真的不敢班门弄斧。所以,他立刻反客为主,想书生提问
“你既然如此沉迷于此地的山水,此地的文化,那你可以给我说说道?”
“晏子有云:橘在淮南则为橘,移至淮北则为枳、这一点,在屈原的橘颂里得到了肯定,当年屈老夫子写这篇橘颂的时候,也就是根据这一点,写出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所在。但同样在这样一个地方,却诞生了像王昭君那样的绝世佳人,并北上和亲为当年的汉朝带来了六十年的边境安宁,修生养息。你说,这里面是不是有点矛盾呢?”书生说
“矛盾?啥矛盾?”道士似乎不解。
“你看,屈老夫子所言,人当如橘树,一旦选择了立足之本,就不得改弦易张,至死不渝。如果一旦改变立场,那么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而王昭君远嫁塞北,可谓行之远矣,非但未变其质,相反心怀家国民族,为大汉和匈奴之间搭建了一个和平的桥梁,边塞熄灭烽火五十年,边疆安宁岁月六十年。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吗?”
“哈哈哈哈哈,我以为你说啥呢?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树是根植于土地上的,所以说,树是以土地为载体,但人却不一样,在这个社会上,人是载体,它承载的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和品德。树不能挪,是因为他离不开自己的载体,人可以挪,是因为他承载了很多文化上的东西。作为一个载体,无论他行走到什么地方,都会把自己承载的东西散播出去,载体上承载的东西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所以,这才是王昭君的伟大之处,她无疑是一个聪颖和睿智的女人,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传统和文化。这也说明了,秭归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灵山秀水,人杰地灵啊。”
“不错,果然没有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多年。”书生此时翘起大拇指,为道士点了一个赞。
“那是自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岂能不受一星半点的熏陶。虽不如你书生博学多思,但总是会有一点点收获的。”
“果然,昭君远嫁是因为当时和亲政策的需要,只是因为王昭君个人的能力出众,做出的贡献突出,才在众多的和亲者中名垂千古。但其历史意义并不仅仅在此,而在于,我们看到,只要我们能够多走出一些像王昭君这样的人,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迟早这些文化元素必然会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一木不成林,当这样的承载多了,哈哈,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唉,跟你在一起,真的是很累,吃个橙子都被你引申到整个蓝星,有劲没劲?来来来,吃个橙子先。”道士伸手又开始切橙子去了,再也不理书生。
“这就是著名的秭归脐橙?”书生审视良久,慢慢的把手里的橙子放到桌子上。三年前,书生和道士曾去过赣南寻乌的阿温那里。阿温的橙子很好吃,特别是当地的血橙,内瓤血红,溢香扑鼻,吃起来更是颊齿留香,回味悠长。不过,眼前这个秭归的橙子却似乎没有阿温的橙子手感好,圆润有余,厚重不足,似乎有些轻飘飘的感觉。
“当然,当然,你可以吃一个试试。”道士在掂量一番之后,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开始用桌上的水果刀切橙子。软软的橙皮在锋利的刀刃切割下,嫩黄的汁水瞬时流了出来,“瞧,这种橙子的水分多么丰富。”道士一边切,一边说着,随着他把切过的橙子掰开放到玻璃盘上,整个亭子里顿时充满了一中水果的清纯甜香。果肉还没有入口,似乎你已经感觉到了那种清甜的味道。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书生看着这金黄而多汁,艳丽而香浓的橙子,嘴里突然颂出几句诗。这是当年三闾大夫屈原的《九章·橘颂》中的诗词。其描写的正是这秭归的橙子。橙子的由来书生并不清楚,但他早已经从屈夫子的楚辞中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橙子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千年佳品。
“来来来,别说那些听不懂的,吃,才是王道。”道士拿起一瓣橙子,小心翼翼的把果皮的两端向下弯曲,让果肉和果皮尽量分离。这种橙子的果皮特别的薄,大致也就和一般的桔子皮相仿。果肉更是柔软,所以,道士按照在阿温那里吃橙子的方法并不适合,所以,不但果肉没有分离,反而把汁水弄得满手都是。此时他再也顾不得吃相了,一口下去,用牙齿把果肉撕开咬进嘴里。他的嘴里立刻就充满了芬芳和甜蜜,果然不一样的感觉,果肉细腻柔软,汁水香甜滋润。
“好橙子,好橙子。”道士一边吃,一边赞叹。
“唉,一个出家人,却以吃字当头。。。。。”书生一声长叹,站起身来,走到亭子边,双手扶着栏杆,极目远眺。
这是建在临江一座山峰上的一个亭子,说是江,其实已经可以称作湖了。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秭归境内的江面异常宽阔,正如毛主席诗词“高峡出平湖”,说的正是眼下的这种景色。时光飞逝,斯人远去,这一壮阔的景象伟人已经看不到了,但却正在造福于他的子民万代。
“吃,,,,难道不好吗?”道士正以风卷残云的速度打扫着桌面。还没有忘了吮吸一下自己沾满蜜汁的手指。
“这么一片大好河山,你不去尽情饱览,却把两个眼睛都放到了橙子上,实在可惜。”书生的目光没有离开江面,头也不回的说到。
“哈,我知道你总是喜欢追古思幽,好吧,我就来陪你聊聊、你知道这块土地除了有这样好吃的橙子,还有更好看的美人吗?当然,更有铁骨铮铮的汉子。不错,这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是我自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没有平湖的山水我看过,有了平湖的山水我更看过,不像你,初来乍到啥都新鲜。”原来道士曾在这里生活过。怪不得他对这里的瑰丽山水感觉不大。
“哦,那你对这山,这水,这人,这果有什么感想吗?”书生问
“好看,好吃,有文化底蕴啊、”道士回答的颇为干脆。
“哈哈哈哈哈哈。、、、、、”书生一阵大笑。
“你笑什么?”道士被书生笑得有些心虚,立刻知道,自己不该说什么文化底蕴,这让书生抓住了破绽,如果书生要是追问自己的文化底蕴的妙处,自己还真的不敢班门弄斧。所以,他立刻反客为主,想书生提问
“你既然如此沉迷于此地的山水,此地的文化,那你可以给我说说道?”
“晏子有云:橘在淮南则为橘,移至淮北则为枳、这一点,在屈原的橘颂里得到了肯定,当年屈老夫子写这篇橘颂的时候,也就是根据这一点,写出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所在。但同样在这样一个地方,却诞生了像王昭君那样的绝世佳人,并北上和亲为当年的汉朝带来了六十年的边境安宁,修生养息。你说,这里面是不是有点矛盾呢?”书生说
“矛盾?啥矛盾?”道士似乎不解。
“你看,屈老夫子所言,人当如橘树,一旦选择了立足之本,就不得改弦易张,至死不渝。如果一旦改变立场,那么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而王昭君远嫁塞北,可谓行之远矣,非但未变其质,相反心怀家国民族,为大汉和匈奴之间搭建了一个和平的桥梁,边塞熄灭烽火五十年,边疆安宁岁月六十年。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吗?”
“哈哈哈哈哈,我以为你说啥呢?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树是根植于土地上的,所以说,树是以土地为载体,但人却不一样,在这个社会上,人是载体,它承载的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和品德。树不能挪,是因为他离不开自己的载体,人可以挪,是因为他承载了很多文化上的东西。作为一个载体,无论他行走到什么地方,都会把自己承载的东西散播出去,载体上承载的东西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所以,这才是王昭君的伟大之处,她无疑是一个聪颖和睿智的女人,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传统和文化。这也说明了,秭归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灵山秀水,人杰地灵啊。”
“不错,果然没有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多年。”书生此时翘起大拇指,为道士点了一个赞。
“那是自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岂能不受一星半点的熏陶。虽不如你书生博学多思,但总是会有一点点收获的。”
“果然,昭君远嫁是因为当时和亲政策的需要,只是因为王昭君个人的能力出众,做出的贡献突出,才在众多的和亲者中名垂千古。但其历史意义并不仅仅在此,而在于,我们看到,只要我们能够多走出一些像王昭君这样的人,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迟早这些文化元素必然会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一木不成林,当这样的承载多了,哈哈,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唉,跟你在一起,真的是很累,吃个橙子都被你引申到整个蓝星,有劲没劲?来来来,吃个橙子先。”道士伸手又开始切橙子去了,再也不理书生。